機器人生產!製造產業模式正改變
Bre Pettis創立的MakerBot在紐約開了第一間零售店面;MakerBot製作低成本的3D印刷機,桌上型印刷機要價僅2,200美元。3D印刷當紅,它可以用來製作原型車、客製化玩偶等產品,部分企業也已經在使用這項技術;就在Pettis開店的同一天,奇異也宣佈收購Morris Technologies,未來Morris將以3D印刷技術製造奇異噴射引擎的金屬部件。
不過,3D印刷只是正在改變製造產品方式的諸多技術之一。「經濟規模」、「減低單位勞力成本」等舊日的製造業規律已然讓路,新式機械可以印出各種不同的物件,更具彈性的機器人價格下滑,也更擅於處理各種無聊的任務。
新興市場在全球生產的佔比會繼續上升,例如以名目加值來看,中國已經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製造國。工廠需要的員工數量則呈現下滑,因此,即使部分製造業已經開始從海外回歸歐美,此趨勢並不會帶回所有那些曾經存在的工作機會。
富有國家通常會將勞力密集等產業移至外地,此情況也應該會繼續一段時間;而在富有國家競爭的其他領域,未來可能會面臨技術人才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嬰兒潮世代退休之後。另一方面,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例如在美國的製造產業中,就有34%的工作帶有服務性質。
研究公司預估,機器人未來會有更多工作機會。在富有世界,自1990年至今,自動化的成本相對於勞力已下滑了40-50%;機械會在富有國家繼續崛起,並跨足新興國家。不過,機器人還是需要人類來製造、維護和編寫程式,所以人類也不必為此感到傷心難過。(黃維德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