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FW: 獨步全球的散熱片--氣相成長碳纖維墊片

 

以下兩點需要考量

 

1. 奈米鐵在高溫瓦斯中長碳纖後, 還需進行3500oC的高溫石墨化. 製程難以量產且設備昂貴

2. 美日的製程則是比較先進的PI 製程, 即直接用聚脂布高溫石墨化, 此製程無需長纖, 快又便宜, 這兩年AppleSamsung大量使用

 

將碳纖維與烴類氣體和樹脂合成,製成技術獨步全球的散熱片,散熱效果是一般常見的散熱銅片的五倍,僅次於昂貴的鑽石,且體積更只有銅片的四分之一

低頭族一定都不陌生,標榜輕薄短小的3C產品一旦長時間使用,容易過熱甚至當機。成功大學研發出全新材料「氣相成長碳纖維墊片」,散熱效果僅次於鑽石。研發成果獲廠商青睞以1280萬元高額技轉金簽約,預計明年正式量產上市,造福長期使用智慧型手機或筆記型電腦的民眾。

成大材料系特聘教授丁志明說,一般桌上型電腦經常有足夠空間擺放散熱鰭片、風扇或熱管,幫助主機板散熱。但現在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熱門3C產品,因為體積越來越輕薄短小,熱管理問題漸趨棘手。

他舉例,民眾把臉接近液晶電視時,瞬間會感受臉頰發熱;低頭族長時間手握智慧型手機時,手掌也會發燙。或是將筆電擺在腿上使用時,經過一段時間雙腿也會乾燥發癢,這都是電子產品長時間使用產生的散熱問題。

丁志明率領研究團隊歷經三年多時間,將碳纖維與烴類氣體和樹脂合成,製成技術獨步全球的散熱片,散熱效果是一般常見的散熱銅片的五倍,僅次於昂貴的鑽石,且體積更只有銅片的四分之一,不會增添3C產品過多重量。

丁志明表示,早期的電子產品散熱器材相當笨重,且散熱效能都已經發揮到極限,無法滿足長期使用手機或電腦民眾需求。團隊研發出的氣相成長碳纖維墊片,散熱效果非常快,安裝在3C產品內部,可有效提高效能、延長壽命,延後產品發熱時間一到兩倍。

成大研究總中心主任蔡明祺表示,連續四年技轉金破億紀錄。截至今年9月,成大智財收入已高達42000萬元,本次合作進帳可望再添一筆。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LIFE/LIF1/7456710.shtml

 

FW: 【華為故事】

【華為故事】(一)輪值CEO胡厚昆:「快速增長的背後是三個轉機」

2012/10/31 00:00



  【日經BP社報導】從通信基礎設施到移動路由器、智慧手機等終端領域,華為在世界市場上大顯身手。在通信基礎設施領域,該公司已經表現出了超越行業領頭羊——愛立信的勢頭。另一方面,作為一家中國企業,華為在歐美各國受到的排擠也顯而易見。例如,美國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于10月初發佈報告稱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家安全保障,要求美國政府把華為的產品從通信系統中排除出去。 

  那麼,面對快速成長為撼動世界的巨型企業的華為,日本應該如何與其打交道?安全保障威脅真的存在嗎?還是說那只是經濟摩擦引發的猜疑?在做出判斷之前,我們需要對華為這家企業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華為是任正非轉業後於1987年在深圳市創建的民營企業,歷史還不到25年。在2000年進入世界市場之後,該公司的銷售額扶搖直上,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了約324億美元。 

  或許是因為銷售額大部分來自通信基礎設施領域,作為通信系統業者的「幕後」企業,華為基本沒有對自己進行宣傳。首席執行官任正非也很少在公眾場合出鏡,營造出了一種神秘的氛圍。 

  但現在,一直處在幕後的華為逐漸改變了姿態。或許是為了消除對國家安全保障威脅的印象,該公司如今對於公開自身的十分積極。而且,不只是通信基礎設施領域,華為還把業務領域拓展到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終端領域,以及面向企業的產品領域,表現出了全方位發展ICT的姿態。 

如同美國大學校園的華為總部 

  在中國主要城市的反日遊行頻繁見諸報端的20129月下旬,記者走訪了位於深圳市的華為總部,其面積之大甚至被稱為「園區」(圖1)。 

1:深圳市郊外華為總部園區的全貌(點擊放大)



  在這個面積相當於大約42個東京巨蛋體育場的園區�,30來歲的員工們身著整潔的便裝來來往往。單看這幅景象,筆者彷彿置身於美國的大學校園。其實,華為的14萬名員工平均年齡約為29,其中,有碩士學位的員工約有4.5萬人,有博士學位的員工約有1300。華為員工素以不分晝夜的高強度工作而聞名,但在這裡,每個人看上去都那麼淳樸、忠厚,生氣勃勃。其實,在華為公司,就算是有孩子的年輕女員工,有時也會接到去非洲工作的命令,而且每名員工都會欣然接受。 

  在園區內,接待筆者的地方是面向中高級管理人員的研修中心,這棟佈局寬敞的低層建築�隨處可見品味雅致的傢具擺設(圖2)。為了方便穆斯林客人,還在入口附近設置了祈禱專用的房間。華為對於伊斯蘭市場的滲透由此也可見一斑。 

華為的發展源於把握住了三個轉機 

華為的發展源於把握住了三個轉機 

  來到訪問室的是華為的二號人物——副董事長胡厚昆(圖3),他也是華為從2011年實施的每半年輪換一次的「輪值CEO之一。 

 

2:總部園區內面向中高級管理人員的研修中心(點擊放大)

 

3:華為二號人物、副董事長胡厚崑(點擊放大)



  胡厚崑副董事長1990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剛剛成立的華為。從那時起,他與華為一同經歷了快速的發展。雖說是二號人物,但也只有44歲,還很年輕。 

  「華為的發展有3大轉機」——胡副董事長所說的3個轉機分別是:1)在中國PBX市場上打下業務基礎的1987年創業期到1992年期間;(2)在中國電話市場上大幅拓展業務的1992年到2000年期間;(3)打入世界通信設備市場的2000年以後。 

  胡副董事長介紹說,在公司創業之時,中國的PBX市場上出現了巨大的商機。「90年大學畢業進入華為的時候,我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打了電話。母親當時在工廠上班,三層樓的廠房�只有一部電話,必須要在事先約好的時間打電話才能聯繫上」。在當時的中國,通過PBX建立辦公大樓內線電話有很大的需求量。華為把握住這個機會,首先從PBX的維護做起,很快就把業務拓展到了自行開發並銷售PBX,「借此渡過了決定存亡的時期,累積到了第一桶金」。 

  而且,創業之城——深圳市在華為的發展之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87年,經鄧小平批准,深圳市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胡副董事長說:「政府不干預民營企業,普通人得到了自由經商的機會。這對於華為來說意味著可能性和發展的機會」。也就是說,華為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產物。到1992年,華為的銷售額達到了約180億美元。 

中國電話市場快速擴大,電信爆炸成為轉機 

  在1992年到2000年的第二發展期,華為趕上了中國電話市場發展的大潮。「從92年到2000年,中國國內固定電話的數量增加了14,用戶從1100萬人激增到了1.7億人。行動電話的用戶更是呈爆炸式增長,增加了500」(胡副董事長)。在這個全球電信史上史無前例的市場快速擴大期,華為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增長。 

  在接下來的第三發展期,華為的步伐邁向了全球市場,隨著2000年電信泡沫的破裂,歐洲和北美的供應商面臨危機的局面成了華為的一個轉機。在這個時期,華為一鼓作氣在全球增設了許多研究設施和基地。除此之外,在2005年成為英國BTNGN計劃「21CN」的基礎設施供應商之一也是一個轉機。如今,該公司作為LTE商用基礎設施的選定供應商,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胡副董事長說:「華為已經成為了向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產品、服務的跨國企業」。從各地區的銷售額(2011年)來看,中國佔32%,亞太地區佔17%,歐洲佔12%,拉丁美洲佔11。戰績不佳的只有擔心國家安全保障問題的北美地區,銷售額僅佔整體的4 

  另外,胡副董事長還強調,發展的背後也有華為內部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對研發的積極投資。自創業以來,華為拿出了約10%的銷售額投入到研發之中。從1994年開始實施的歐美式管理系統也是帶動增長的原因之一。在企業經營管理系統和客戶管理系統方面,華為分別於與IBM和埃森哲簽訂了顧問協議。這些系統的投資超過了10億美元。 

今後要大力發展終端領域和面向企業的產品 

今後要大力發展終端領域和面向企業的產品 

  正如胡副董事長所言,華為通過把握通信市場的轉捩點,實現了高速增長。但今後的道路又將如何?隨著流量的激增,通信系統業者繼續進行設備投資,但投資卻難見回報。各大通信設備供應商的銷售額增速也隨之放慢,都在進行大規模裁員。 

  而且,各國對於華為的非難也越來越多,阻礙了該公司在通信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出於國家安全保障的理由,在某些國家,華為甚至被排除在了供應商的選擇範圍之外。 

  面對記者的此類問題,胡副董事長表示,「在今後,不只是通信基礎設施領域,我們還將大力發展面向消費者的終端領域和面向企業的產品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受政治的影響小,而且可以通過滿足客戶的需求擴大業務。正如胡副董事長所言,華為在2011年調整組織體制,改為以上述3個領域為中心。 

  2011年華為的銷售額約為324億美元,其中73%來自通信基礎設施領域(235億美元),佔絕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終端領域佔22%(71億美元)。面向企業的產品領域僅佔5%(18億美元)。但進入2012年之後,該公司對面向消費者的終端領域和面向企業的產品領域的發展寄予了厚望。2012年,面向消費者的終端領域將爭取比上年增加20%,達到85億美元,面向企業的產品領域也將爭取比上年增加97%,達到35億美元。華為的目標是使這兩個領域在將來達到現在通信基礎設施領域的水準,在2015年使銷售額增加到700億美元。 

  其實,在日本國內,華為從2012年起就全面建設起了面向企業用戶的組織。對於企業用戶來說,如今已經到了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華為的時候。(記者:堀越 功,《日經通訊》) 


相關報導 
CEATEC 2012】華為展出最新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Ascend」系列手機將在日本上市

華為中興反駁美眾議院報告:「我們的設備在美國也是安全的」

連載一:從終端到基礎設施,到處都有華為和中興的身影

 

 

 

FW: Win8想熱賣 微軟先挖App牆腳

Win8想熱賣 微軟先挖App牆腳

2012/10/31 00:00


本文由台灣

特別提供。



微軟日前公佈的財報較2011年同期衰退2成,Win8 能否力挽狂瀾,關乎微軟的科技地位與執行長鮑默爾(右)的前途。(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當人們仍覺得Google等於搜尋引擎,蘋果(AppleiPad是平板電腦的同義詞,那微軟(Microsoft)呢? 

  微軟和創新這個詞已經很久沒有沾上邊了,Win8,它能推升微軟成為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口中,開啟「一個微軟的新時代」嗎?這個答案有待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Win8不僅是微軟的背水一戰,而且早已開打。 

  為了打這一仗,微軟準備已久,擺出的姿態是前所未有的低,完全衝著800萬名外部開發者與64萬個合作夥伴而來。因為微軟想靠Win8建造一個和蘋果相倣的軟硬整合平臺,當中關鍵就是分佈在全球的開發者,是否願意投入Windows Phone StoreWin8 Store懷抱。 

  然而,先發34年的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式,數量已在20126月突破65萬,並累積300億的下載次數;GoogleAndroid Market也有超過40萬個App 

  「後發者的微軟想要拉攏開發者,沒有那麼簡單。」網路趨勢論壇Inside共同創辦人李致緯說,尤其是小型的開發者,他們更關注能否在平臺上獲利。的確,蘋果在6月份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還宣佈一個誘人的數字:開發者已經從App Store得到50億美元的「分紅」。 

  這是一場硬仗,微軟早在2012年初起開始部署「挖牆腳」作戰策略,他們要挖的是蘋果和GoogleApp開發者,而執行者正是分佈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傳教士」(Evangelist)大軍。傳教士,顧名思義,傳遞的是福音,只是,身處科技公司的他們,傳的是先進技術的福音。 

出動「傳教士」 穿梭新創公司推免費工具  

台灣微軟的傳教士當然也不會置身事外,據記者訪察,台灣的傳教士隱身在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臺推廣處」這一事業部之下,平常對外的職稱多是「××技術經理」,正規編製只有1516人,但體制外的專業人士與學生大使卻有逾上百人,總人數約150人。相較微軟在台灣的正式員工只有400多人,這批傳教士的人數已直逼一半的員工數。 

  20123月初,台灣的軟體開發圈開始感受到微軟的「異樣」。全臺的大學校園、大型軟體公司、小型新創公司,及各種開發者的聚會場合,幾乎可以見到微軟傳教士穿梭其中的蹤影。 

  109日晚間7,「5945呼叫師傅」這一間員工不到十人的新創公司,在一間小咖啡館歡慶兩歲生日,20多平米的空間擠滿網路與App的開發者。陳晴也在其中。她來頭可不小,是台灣微軟的傳教士成員之一。是2003年微軟潛能創意杯亞洲區第二名,當時還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的她,可是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手中領取獎牌後,被延攬入微軟的。 

 

 

呼叫修繕師傅

呼叫修繕師傅

建中菁英設網站媒合 為藍領搭線

20120110  
建中人張嘉新()Brian Fang(),創網站「5945呼叫師傅」,搭尋找房屋修繕網路族與藍領之間的橋樑。
建中,明星高中。太多人具備著經濟強勢、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背景,也是建中人的張嘉新、Brian Fang,卻在平均線之下;一個是勞工之子,一個出身單親家庭,兩個都想翻身。
張嘉新在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後,加盟創業當老闆,最後賠光200萬元,做木工還債;Brian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以為在科技公司爆肝幾年可以賺得安身立命,但已時不我與。
70
年次這兩人,前路茫茫,卻始終相信網路可帶來改變,去年,他們篩選優質房屋修繕店家、師傅,整理維修資訊,虛實整合,推出加值版黃頁「5945呼叫師傅」,滿足網路族便利生活的需求,也為數位斷層的藍領階級造橋,他們牽引的這條線,正讓自己的未來希望無限。
採訪潘姿吟 攝影康仲誠,部分照片受訪者提供
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工作沒未來、成家不敢想…70年次年輕人已經30歲,古人所言五子登科,現代人連個影子都沒有。 
建中人張嘉新、Brian Fang,一個畢業於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一個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他們,各出身基層勞工家庭與單親家庭,「以為努力讀書,可以成就不平凡。」選填志願的當初,「第2類組是一時之選,大家都說要投入科技產業當工程師。」 

創業失敗做木工還債

「民國86年以前出社會,或許還趕得上。」張嘉新早認清,一心想創業。他的父親張崑田是30年資歷的木工師傅、經營1家小工程行,「從小,看著爸爸以勞力養家。」這幾年,木工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過得很辛苦。
他分析:「裝潢產業想要達到一定層次,終究還是要靠木工。」因為清楚傳統師傅不太會溝通也沒什麼業務能力,「如果透過服務人員,扮演好溝通橋樑,客人開心、師傅也順心,互相不用因為溝通不良而大小聲。」他看準了市場,加盟維修連鎖。
結果,一番美意卻是兩邊為難、兩邊不討好,「客戶端、師傅都壓我。」所付出的心力與回收不成正比,「半夜電話響,心裡都會害怕。」無法從居中協調的服務拿到應得的報酬,投資了近200萬元,認賠收場。
為了還清債務,他做泥作業務、跟著爸爸做木工,「一方面,也是因為爸爸的手,操到要打類固醇,我身為男丁」想盡孝心的兒子面對望子成龍的老父,爭執不斷, 「唯一被肯定的就是網拍PO木工師傅且成立部落格,補足流失的客源,現在,網路客佔67成。」 

科技業薪資大不如前

Brian則是感嘆生不逢時,「以前爆肝個幾年,可以賺一些錢,現在呢?」他說,轉變是在2008年,分紅費用化、股票大減,以任職的上市公司為例:以往,入行4年的年薪加股票,至少有150萬元,現在只剩90幾萬,「操成這樣,竟然不到100萬。」
他認為,如果現在不衝,以後,說不定有人拿85萬元年薪問他要不要做,「情何以堪?」
2005年以前創業的機會成本高,一旦失敗,別人已經在內湖買1間房子,現在就還好。」他開始注意切入的機會,「在國外網站看到1個專業達人網站。」去年初,聯絡老同學張嘉新,「成功與失敗,只差1次。」他們決定往資方靠攏。
Brian
指出:「60年次以後出生的人,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都習慣先上網搜尋。」張嘉新知道:「這個產業非常封閉,沒有背景很難進入。」軟體工程師與木工師傅的加乘,絕對是優勢。 

影音消弭資訊不對稱

剛開始,他們摸不著頭緒,「相信網路可為產業帶來應用與改變。」每天收集店家資料建檔,寫關於廠商的網誌,「可是,產值超低。」於是,他們開始追蹤使用者需求,「居家粉刷、抓漏、水電或木作,消費者要打好幾通電話才找到師傅,愛來不來還被狠敲一筆。」方向,開始明確。
針對消費端的困擾:找不到師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懼。
他們提供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商家的資料,讓人就近求助,再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
最後,讓價格透明化,整理出完整的裝修資訊,無論防水抓漏現場解決壁癌的方法、木工師傅如何施作活動層板、油漆工地輕隔間的批土作業,連專業的泥作師父如何利用水線、灰誌作記號來確保牆面的平整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甚至透過影音呈現,讓人方便找尋房屋修繕好師傅。
5945呼叫師傅」應運而生,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現在針對行動上網需求時,開發App提供隨時服務;他們的未來,終於開始成形。 


張嘉新曾加盟卻認賠,於是跟爸爸做木工還債練就一身功。 




傳統木工、水電、泥作等產業從業人員在網路時代,仍存在著數位落差。 




5945呼叫師傅」成立的初衷,讓人方便找尋房屋修繕好師傅。 


致勝關鍵



滿足消費者需求

實體店面要開店才會讓人感覺有保障,網路服務不僅要讓人有信心也要想辦法深得人心,他們的方法有4種。
1
、建構資料庫 透過網路、人脈、掃街等方法,蒐集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的店家資料,建構台北市最完整的店家資料庫並撰文介紹,提供user就近、迅速找到可信任的業者。
2
、產業透明化 詳細整理裝修資訊、價格透明化,整合出裝修百科,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避免消費者被當肥羊當凱子。
3
、嚴選好師傅 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初步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再透過商家評論制度,累積消費者評價,選出好師傅。
4
、推出需求單 有些消費者連花時間找師傅都嫌麻煩,希望他們根據專業推薦師傅,因此推出需求單服務,為消費者解決麻煩。 




產業的垂直整合

陸續納入優秀室內設計師資訊,以及成立裝修商城,提供房屋修繕完整需求。 




因應趨勢推APP

智慧型手機當道,行動網路趨勢不容小覷,提供App搜尋可提升能見度。 




團體作戰求發展

參加創投公司AppWorks招募團隊的育成計劃,藉由同性質團體間的互動,交換意見、汲取經驗、資源共享外,有曝光機會也能共同參加。 




父親看法
盡量支持 不樂見步後塵

張崑田 52 木工師傅 經營工程行
做木工很辛苦,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走跟我一樣的路,尤其他那麼會唸書,雖然現在木工這行還算蠻吃香,最好還是走出自己一條路比較好。我知道現在時代不同,也知道很多生意都從網路來,可是,現代人精打細算,很多小工程根本沒利潤,只能當作做服務,從這點來看,我還是不太看好網路生意;不過,年輕人闖一闖是對的,我盡量支持,畢竟,兒子都是為了往後的生活而努力。 




客戶意見
服務仔細 讓人放心

Phini 經理
其實,我只是想要換個燈泡,但是這種小事,對女生來說還是有難度,更加不知道要去哪買燈泡,尤其是比較特殊的燈泡。我在「呼叫師傅」填需求單後,馬上就收到回傳簡訊,表示馬上尋找合適人選,等到師傅上門後,他不只幫我換燈泡,還順便檢查燈座的牢固性,處理很細心、感覺很負責,讓我很放心。 




今日達人
滿足市場 才能獲利

林之晨 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張嘉新與Brian是第1AppWorks育成計劃召募團隊,張嘉新是木工師傅,自己還創過業,所以,很清楚業界狀況也知道市場的需求,Brian是工程師,寫軟體不是問題。
我跟他們說過要有個架構去追蹤你的努力是否市場要的,要把本來的黃頁變成生意,必須讓市場決定你OKOK,他們很努力,進步速度非常快,也逐漸找到好的商業模式。 


Brian、張嘉新小檔案

Brian Fang年齡:1981年出生,30
學歷:建中、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
經歷:上市公司影音軟體工程師4年;2010年與張嘉新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張嘉新
年齡:1981年出生,30
學歷:建中、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經歷:家中經營木工30年,本身也是個木工師傅,對產業實際狀況有深度的了解;2010年與Brian Fang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店家資料

5945呼叫師傅 
網址:http://5945.tw 
E-mail
service@5945.com.tw 

營收概況

創業成本:200萬元(主要為設備投資)月營業額: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