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調查:未來10大消費趨勢,串流媒體、萬物連網搶鋒頭

HappySophia's point:

1. 查維基百科可以找到: 分享型經濟是一種分享人力與物理資源的系統。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的分享。常見的分享有汽車共享,拼車,以及假日住宿等。

2. 幾年前一直在想時間銀行的運作模式, 沒想出一個好的對價方案...時間銀行也是一種分享經濟, 分享你的時間...

 

以下文章來源: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979

調查:未來10大消費趨勢,串流媒體、萬物連網搶鋒頭

撰文者:曾靉  發表日期:2015/01/12

inShare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Ericsson ConsumerLab)今日發佈2015年十大熱門消費者趨勢報告,針對網路社會的逐步發展,除了聚焦在串流媒體的興起,也提出多個與連網科技相關的消費趨勢。台灣愛立信公司總經理Hakan Cervell(何可申)表示,「網路型社會在五年前可能只是個願景,但如今它已成為現實,且將會持續發生。」

2015年十大熱門消費者趨勢

1.串流媒體盛行
2.
智慧家庭應用
3.
心電感應
4.
智慧型市民
5.
分享型經濟
6.
電子錢包
7.
著重於個人資訊隱私
8.
裝置將延長使用者壽命
9.
家用機器人
10.
數位原生代推動萬物相連

未來是串流媒體時代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去年針對23個國家與地區,年齡介於16-45歲的消費者進行調查,樣本中有77%消費者觀看廣播電視內容、也有近75%消費者選擇串流媒體服務,顯示自2014年起,串流媒體已更加受到消費者喜愛。

愛立信也預估,2015年是媒體形式消長的關鍵,消費者觀看串流媒體內容的頻率,可望正式超越傳統廣播電視。台灣愛立信客戶交流與諮詢部資深協理周大企強調,相較於去年,今年線上串流媒體如NetflixYoutube的盛行,使得各家業者紛紛著力於開發應用範圍。周大企說明,不管廠商是拼用戶體驗、手機運算能力、網路頻寬等,「2015Video將是決戰市場!」


(圖說:台灣愛立信公司總經理何可申認為,未來將是萬物連網時代。圖片來源:曾靉攝影。)

連網裝置掀多種消費趨勢

周大企表示,趨勢中的「心電感應」(Mind Sharing)便包含穿戴式裝置的概念,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只想用傳統的文字溝通,而想在未來透過腦波、脈搏、觸摸手勢等方式來傳達自己的知覺。在愛立信的調查中,便有四成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希望使用穿戴式裝置,來更完善的與他人溝通,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試者認為,這種通訊方式會在五年內普及。

另外,周大企特別說明,「延長壽命」其實並非科幻小說裡的情節,愛立信分析現有的統計資料顯示,隨著穿戴式裝置的健康效能,自駕車、車聯網的安全裝置等不斷湧現,種種應用能使消費者的壽命平均延長6個月之多。

何可申也強調,在今年的CES大展上,已看見許多消費性電子的連接效果,顯示萬物聯網將造成人們生活、行為模式的轉變。他認為未來只要能受益於連結的裝置,最終都將連結起來,而出生於網路時代的數位原生代將是萬物相聯的重要主角,「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本來就該什麼都連上網。」

 

Visit:

Happy_Sophia's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

 

Google進軍醫療產業的七項武器

HappySophia's point: 如果企業巨擘在關注的, 你也應該看一下囉. 但然資源運用的不一樣...

 

以下文章來源: 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666834

Google進軍醫療產業的七項武器

發表日期:2015/01/08

inShare

本文整理自醫療保健公司Healthcare Global總編史蒂芬妮·奧卡諾(Stephanie C. Ocano)的LinkedIn專欄文章。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2014Google超過1/3的風險資本流向主打醫療和生命科學的公司,而2013年這個數字僅為9%。現在看來,這種趨勢在2015年依然不會減速。

風險投資機構Google Ventures負責人比爾·馬理斯(Bill Maris)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將於2015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看到更多有趣的事情發生。」Google7項技術將為2015年醫療領域的發展助力。

1. Google基因組

Google基因組(Google Genomics)是Google邁入DNA時代的第一款產品,可利用Google的雲端基礎設施提供API去儲存、處理、分析以及分享DNA序列。通過連接和對比數以千計(很快將以百萬計)的基因組,Google將在未來10年內推動更多醫學發現。主導這個專案的軟體工程師大衛·格雷澤(David Glazer)說:「我們的機會是如何利用數據技術的突破來幫助實現這種轉變。」

2. 癌症檢測丸

在抗癌大戰中,首要是研究如何發現疾病與癌症。為此,Google開始建造癌症檢測丸(Cancer-Detection Pill)。據《Wired》雜誌報導,這種癌症監測丸中填充有納米粒子,它們專門與血液中某種與癌症有關的分子為靶向,輔以手腕上的穿戴式裝置,可以向任何有問題的人發出警告。原型機正在人造肢體中進行測試,但這個想法非常有前景。經過人體測試後,Google接下來需要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准。

3. Google Fit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許多健康和健身應用以及穿戴式裝置。但是沒有Google加入,這場遊戲就不算完整。Google正在創造健康追蹤應用開發平台Google Fit,它能讓用戶追蹤自己的健康目標。Google Fit應用也可通過感測器或輔助的穿戴式裝置追蹤用戶的全天活動。

4. Google眼鏡

Google開始作為消費者穿戴式裝置時,可記錄用戶體驗和網頁搜尋歷史。Google團隊發現,這種設備在醫療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拉斐爾·克羅斯曼(Raphael Grossman)醫生第一個使用Google眼鏡向醫學院學生播放手術過程,這些學生距離手術台很遠。現在,多家醫療機構正在試用Google眼鏡作為教學和電話會議工具。Google已經宣布,下一代Google眼鏡將有更強大功能。為此,這種設備在未來幾個月中肯定將在醫學領域中得到更多應用。

5. Healthcare Helpouts

去年秋季,Google開始測試Healthcare Helpouts,並進軍到遠端醫療領域。HelpoutsGoogle推出的一個綜合性諮詢平台,用戶可以通過視訊聊天詢問醫療問題,由專家負責回答。Healthcare Helpouts的模式依然比較新穎,可讓預算緊繃的醫生透過電話會議的方式為病人診斷。

6. 智慧隱形眼鏡

Google聯手歐洲製藥商諾華開發智慧隱形眼鏡,可以監控佩戴者的血糖水平。原型機使用微型感測器和微薄無線電天線追蹤血糖,然後將數據上傳到行動裝置上,以供醫生和病人參考。《紐約時報》報導,Google與諾華試圖尋找應對老花眼的方法,這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大,視覺難以看清近物的疾病。諾華希望透過這項技術,幫助恢復眼鏡的近距離聚焦能力,就像照相機自動變焦一樣。

7. 診斷技術

醫療技術數字媒體平台HIT Consultant報導,Google於去年2月份與奎斯特診斷公司(Quest Diagnostics)聯手,以促進和加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病人可以訪問診斷實驗室,那裡有全國10萬多名醫生提供的診斷測試資訊。奎斯特診斷公司正開發一種解決方案,可以透過簡單易用的方法,讓醫生確保病患獲得安全正確的檢查結果。奎斯特診斷公司副總裁、首席試驗官喬伊斯·舒瓦茨(Joyce G. Schwartz)說:「實驗數據是許多病人醫療史的基礎,也是醫生及其患者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與Google Health合作,奎斯特診斷公司將幫助患者加強與醫生合作,基於相關診斷資訊做出明智決定。」

 

Visit:

Happy_Sophia's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

 

調查:健身追蹤器的主要使用者是...

HappySophia's point: 可能是我自己的關係, 對新產品有高度興趣. 如果有需要使用到廣告中的效果, 我會選擇去買一個. 穿戴式裝置, 我自己目前用了Pebble & Garmin Vivofit 健康手環...哈哈, 持續力都不長. 想到時會拿出來用一下.

 

以下文章來源: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9173625.shtml

調查:健身追蹤器的主要使用者是...

 

【經濟日報記者湯淑君即時報導】

2015.01.07 05:48 pm

 

NPD公司的最新調查發現,健身追蹤裝置的使用者主要是年齡較長、較富有的人士,而智慧型手表的早期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輕男士。

這項NPD連網情報的「消費者與穿戴式裝置報告」發現,每十個美國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人已經擁有某種健身追蹤裝置。相形之下,智慧手表還稱不上是主流產品,市場滲透率僅2%

調查結果也顯示,FitbitJawbone等公司推出的穿戴式裝置因為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因此也吸引類型截然不同的使用者:以健身功能為主的穿戴式裝置,使用者的年紀往往比智慧手表使用者年長,也比較有錢。

NPD發現,美國36%的健身追蹤裝置使用者年齡介於35歲與54歲之間,而且逾半數(比率達54%)是女性。對照下,擁有智慧手表的受訪者中,有69%的年齡介於1834歲,而且幾乎大多數是男性,占比高達71%

從平均所得來看,41%的健身追蹤裝置使用者每年賺10萬美元以上,但48%的智慧手表擁有者年所得不到4.5萬美元。

NPD連網情報主管韓德瑞克說:「穿戴式裝置市場沒有所謂的『一般』消費者。健身追蹤裝置與智慧手表瞄準的消費者根本就不同。」他認為,未來一年,多功能智慧表的使用者人數可望快速成長,但健身追蹤裝置基於其尺寸、電池續航力和特殊用途,仍會在穿戴式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這項調查在去年12月進行,訪問了5,00018歲以上的美國消費者。

2015/01/0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Visit:

Happy_Sophia's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

 

2015年1月11日

教你不賴床的七個方法

 

HappySophia's point: 以下方法都有用, 每個人可能有合適自己的方法, 但最根本的還是一個"想法". 想做到"一跳起來郎"是每天早上不管是鬧鐘叫時還是什麼方法時, 你可以堅定信念"我不要賴床". 如果真有這個想法, 相信你一定會做到.

 

 

 

以下文章來源: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ulearning/parents/jiao-ni-bu-lai-chuang-de-qi-ge-fang-fa

教你不賴床的七個方法

睡到自然醒,是人生一大樂事,對總是睡不夠的台灣人來說,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在有七個起床儀式,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天氣愈來愈涼,一早要爬出溫暖的被窩,真是一大酷刑。更何況台灣人總是睡不夠。根據最近一項比較兩岸三地台北、上海、香港睡眠品質的調查,台北人睡得最少,平均一天只睡7.7小時。

如果你總是快要遲到了,才費力地起床,一整天無精打采、哈欠連連,你需要的是儘快設定起床的儀式,這些儀式將能幫助你不用調鬧鐘,也能愉悅地睜開眼睛。改變總是比較困難,但想想看,每天起床的時間是一天的開始,如果能快樂地起床,一天必能心情舒暢。

1.
定時:你一定聽過每天定時上床睡覺非常重要,如果你就是做不到,試試看每天定時起床,不消6個星期,實際的睡眠節奏就會與你的生理節奏相符,「規律對設定生理時鐘非常重要,」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系教授馬思認為。所以也別回去睡回籠覺,這樣會讓生理節奏更混亂,一旦睜開眼,不要猶豫就起床吧。

就算週末也得保持這樣的規律。如果你每逢週末就通宵達旦,隔日再睡到中午,馬上你就會知道痛苦,星期一又要哀聲連連地起床。馬思教授建議,就算週末熬夜,還是要在固定時間起床,中午睡個小午覺補眠,不過這種事還是愈少愈好。

2.
陽光:如果早起對你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那就讓陽光來幫助你。因為那些全光譜的陽光可以調節血清素(serotonin)和褪黑激素在血液中的濃度。當受到光線照射,血清素會使身體的代謝加快,當天晚上就會早點想睡,隔天也就會早點起床。

如果沒辦法一早起床就去徜徉在陽光下,也可以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來,或是準備一盞明燈,鬧鐘一響就打開。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鬧鐘響起前你就精神奕奕地起床。

3.
聲音:有沒有發現你很容易隨手按掉伴隨多年的鬧鐘,因為大腦習慣忽視熟悉的聲音,因此,可以準備兩、三個鬧鐘輪流著用,或者浪漫一點用音樂叫醒你,因為音樂會促進腦中氧氣與血液的流動,讓身體也想律動起來聽什麼音樂好?《活力充沛24小時》的作者南西.曼森建議,如果想提振元氣,可以選類似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想要一早就精力充沛,可以選舞曲。

4.
深呼吸:起床後,深呼吸可以讓身體踏出舒暢的一天。先緩緩地吸氣,彷彿吸至頭頂,再將所有的氣吐出來,停兩秒鐘後,再做一次,可以讓身體充滿早晨新鮮的空氣,一天也容易神采奕奕。

5.
:一起床後,馬上就去找水喝,會讓身體知道新的一天要開始了。而且人類在睡眠時間會發汗約一杯水的量,若前一晚喝了酒,更會讓身體如同置身沙漠一般,所以先喝水,然後進廁所將老廢的物質排出,會讓身體很舒服。

6.
香味:香味也會刺激腦部,提高知覺機能,趕走睡意和疲勞。所以有人一早煮咖啡,用咖啡香叫醒自己。如果你的陽台上種有香草植物,也可以在洗臉檯上放滿水後,摘一片薄荷浸泡水中,薄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此舉也有益於皮膚。

7.
甜味:一早起床總覺得暈頭轉向,因為經過一夜的消化,此時腦中毫無營養,腦部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這時馬上補充含有甜味的食物,如香蕉、蘋果,馬上會有效果。

 

Visit:

Happy_Sophia's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

 

• 每天只要堅持5分鐘,讓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更加分

Sophia's point: 最近在整理創新的資料, 發現很多創新的方法都有提到每天的堅持, 從小地方做起...雖說thinking out of box, 但是基本功還是要練的.

你有沒有覺得培養好習慣很難,總是半途而廢?或想改善生活,卻認為自己很忙沒時間嗎? 其實,這些都只是藉口! 因為,你還沒找到一套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         2014-12-25 三采出版    /SJ.史考特

本文摘自三采出版《贏在好習慣》,更多內容>>

每天只要堅持5分鐘,讓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更加分。

你有沒有覺得培養好習慣很難,總是半途而廢?
或想改善生活,卻認為自己很忙沒時間嗎?
其實,這些都只是藉口!
因為,你還沒找到一套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美國一級暢銷書作家SJ.史考特認為,
想要改造生活,應該從小地方開始建立大習慣,
因為一次想養成數十種好習慣並不容易,
因此改變生活的最佳方法是一次培養一個好習慣,
而且每個習慣花不到5分鐘就能完成,就算是大忙人也能輕鬆辦到。

「時間不夠」只是藉口

我們都有個人習慣。有些是好習慣,例如書寫、運動或吃水果。有些是很糟糕的壞習慣,例如抽菸、生氣或欺騙另一半。有趣的是,我們很容易留意到大習慣,卻忽略天天做的小事情。

比方說,你大概會刷牙,這習慣不會花多少時間,但如果不每天刷牙則會漸漸損害健康,引起蛀牙、牙周病、齒齦發炎,甚至缺牙,既害你疼痛不堪,又害你荷包失血。幸好多數人只要按時刷牙就能避免。

刷牙只是小事一樁。事實上,就算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都抽得出五分鐘刷牙。遺憾的是,多數人卻很難做到其他能正面影響人生的小習慣。

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做到下列事情,生活會變好多少:整理家中雜物、購物時順便替另一半買個小禮物、讚美陌生人、記錄每日花費,或吃一片水果。

我們聽夠了這些習慣有多重要,但平心而論,你有多常確實做到?

大概不太常吧。

我們不肯付諸實行的最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許多人純粹認為一天的時間不夠用。然而,如果回頭去想刷牙的例子,就會明白「時間不夠」只是藉口,用來推託我們認為不緊急與不重要的事情。既然你有空刷牙,為什麼沒空做其他好習慣呢?

我想問題出在認知承載(cognitive load)。人腦的短期記憶其實相當有限,平均只能記住七組訊息。根據認知承載理論,由於人類只能短期記住少量訊息,日常生活幾乎事事有賴長期記憶、各種習慣與既定程序。

現在回想剛才列舉的那些日常習慣。你知道整理家中雜物與讚美陌生人對你有益,卻容易忘記去做,因為這些不屬於既存的日常慣例。多數人記得刷牙的原因在於刷牙已成為整個大慣例的一部分,如同早晨、晚上或餐後的一項例行公事,可以自動想起,不構成認知承載。

堆疊習慣的目標不在於建立複雜煩人的正向慣例,而是在於建立每天能重複做到的簡單慣例(靠一份清單來提醒)。這樣一來,你不必擔心認知承載,只需一份清單在手。更好的是,本書會提供幾個方法讓你保持興致並持之以恆。即使你平時忙得不可開交,也有辦法找出時間精力迅速完成習慣並持續不輟。

你會發現雖然這些改變很小,對生活的影響卻很大。切記──鉸鏈雖小,開關大門還是得靠它。如果你每天完成一套小習慣,你能在職場大有進步,加強人際關係,掌握財務狀況,保持環境整潔,還有促進身體健康。

在開始討論「好習慣堆疊養成術」之前,請容我先簡單釐清你也許想過的一件事。

從小地方開始建立大習慣,只要做一下就好

幾個月以前,美國自我成長作家史蒂芬.蓋斯(Steven Guise)出版了《迷你習慣:從小習慣到大改變》(Mini Habits: Smaller Habits, Bigger Results)。這本書寫得很棒,主旨在於只要從「微不足道」之處著手,設定很簡單的目標,就能持續做到大習慣(例如寫作與健身)。迷你習慣的目標在於持續不間斷。事實上,是否能堅持相當重要,習慣本身倒不太重要。

蓋斯把他舉的例子稱為「伏地挺身一下」挑戰。先前他很難持續健身習慣,因為他想靠一次健身達到一年的成果。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反倒害他精疲力盡,然後提不起勁。

某天史蒂芬決定採取相反做法,把目標訂為只做伏地挺身一下。很簡單吧?只要做一下,就完成一日的「要求」。不過之後他做了十四下。接下來他決定拉單槓一下,結果卻從只拉一下變成拉許多下。他如法炮製,練完仰臥起坐,最後完成扎實的健身訓練──一切源於「只做伏地挺身一下」的簡單目標。

迷你習慣後面的核心概念在於從小地方開始建立大習慣。多數人不須什麼幹勁就能拉一下單槓,所以由此著手十分簡單,而一旦有了開始,要再做下去就如順水推舟。

你可以把迷你習慣概念運用於更大的習慣,例如運動、健康、人際關係與提高做事效率。如果某個小行動有辦法發展為大慣例,就可以稱為迷你習慣。

迷你習慣與小小改變的分野在於能否加以發展延伸。

回想先前刷牙的例子。刷牙是很好的小改變,人人都該做到,卻無法「反覆多做」。你要不還沒刷,要不刷過了,如此而已。

本書提到的大多數習慣適用這個原則。每個習慣只涉及一個簡單行動,即使其中有些可以加以發展延伸,但只做幾分鐘仍然最具功效。

現在你已了解堆疊習慣的核心原則,接下來我想說明日常堆疊習慣賴以成功的幾個特點。

堆疊習慣的八大特點

「堆疊習慣」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有意思吧?

把不同習慣串在一起,可以節省時間,事半功倍,讓人生變得更加美好。只要每天付諸實行,各種習慣就會成為日常慣例的一部分。

乍看之下,「堆疊習慣」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我想在此討論一下這個想法的八大特點,讓內涵更簡單易懂,你可以藉此發展你自己的個人習慣,建立全新的日常慣例,在生活中做出正面的小改變。

特點一:每個習慣只花不到五分鐘
每個日常習慣只花不到五分鐘就能完成。換言之,各個習慣十分簡單,你可以一下子輕鬆達成,馬上著手下一個習慣。五分鐘只占一天時間的○.三五%,也就是只占一%中的三成,時間很短,卻足夠你建立長期有益的好習慣。有些習慣甚至只花一分鐘,例如把所有零錢投進存錢筒,或是傳簡訊給久未連絡的好朋友。

特點二: 非常單純
每個習慣都非常單純,不必加以發展改變。舉個反例,運動習慣會隨時間改變內容及長短,因此不列入堆疊習慣之中。本書所列的習慣統統非常單純,能迅速完成(像是整理床鋪),基本上每天實行起來都一模一樣,所需時間也相差無幾。

特點三:讓生活更美好
堆疊習慣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依照背後的正向改變可以明確區分為七大類別:做事效率、人際關係、財務管理、環境整理、心靈快樂、身體健康,還有休閒活動。本書提供九十七個能讓生活更美好的小改變。比方說,理財習慣有助你把錢花得聰明,省得漂亮。每個習慣都能當成具體可行的日常慣例。

特點四:簡單容易
既然每個習慣只花不到五分鐘,當然不會複雜棘手,而是簡簡單單,你可以一個一個接連完成,不易怠惰拖延,迅速促成許許多多的正面改變。

特點五:全部時間不到三十分鐘
等你把每個小習慣串在一起之後,全部做完的時間該介於十五到三十分鐘。如果你才剛著手,不妨從每天花十五分鐘開始,這樣不會被壓垮,能確保每個習慣統統完成。

只要花十五分鐘,你就可以完成三到三十個小改變。即使加進新習慣,全部時間不得超過三十分鐘,否則恐怕太花時間,你會無法做完清單上的每個習慣。

特點六:順序合理
日常堆疊習慣該順順暢暢,如同上好油的機器。你可以迅速連貫的從一個房間來到下一個房間,依序完成每個習慣。半途休息只是徒然浪費時間精力,甚至害你無法完成整個慣例。

整個流程該像一條生產線,一步接一步,直到流程走完。每完成一次慣例,會更輕輕鬆鬆,習以為常,在接下來數週或數月帶來正面的生活改變。

特點七:遵照一份核對清單
堆疊習慣不是一場猜猜看的遊戲,也不是即興演出,而是一組固定習慣,每天都該按相同順序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完成,而確保達成的最佳方式就是寫出一份核對清單。這樣一來,你永遠知道下一個待做習慣是什麼,等一項一項完成之後,還能獲得成就感。

核對清單不只讓你有條不紊,還有助提升效率。美國白宮健康顧問葛文德(Atul Gawande)的《清單宣言》(The Checklist Manifesto)談到清單如何改善個人效率,觀點透澈,相當值得一讀,有助啟發你想出自己的堆疊習慣清單。

特點八:契合生活
契合生活十分重要。訂定習慣時,要善用環境與時間。一日之計在於晨,人在每天開始之際往往最精力充沛,所以你的晨間慣例該幫助你神采奕奕的迎向一整天。

例如,你可以傳一段佳言錦句或精采故事給所愛的對象。要找出好內容和挑選傳訊對象得花一番功夫,但好處良多,有助你愉快展開一整天,面對慣例清單後面的其他習慣。

為求符合這些特點,你必須把各個習慣列為一份實用有效的日常堆疊習慣清單,藉以實踐可貴有益的習慣,帶來正面積極的改變。

現在你已了解堆疊習慣是怎麼一回事,接下來我要舉出你能加進慣例清單的具體小改變,總共區分為七大種類:

1. 做事效率
2.
人際關係
3.
財務管理
4.
環境整理
5.
心靈快樂
6.
身體健康
7.
休閒活動

每個部分都包含數個可以加進日常生活的具體行動,但我敢說你不會樣樣感興趣,我的建議是讀完每個部分,再從中挑選感興趣的小改變。

等你讀完所有小改變以後,我會說明八個簡單步驟,幫助你把想法化為具體可行的日常堆疊習慣,從而改善生活。

 

Sophia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

 

• 七種會被人資跳過的履歷表

我想這是一般通則, 可以分享給還沒有太多寫履歷表經驗的人. 在自己應徵人的經歷中也看過不少這一類的. 但少部分, 真的是少部分, 能說出一個好故事的人, 還是有機會. 但在看履歷前就被刷掉囉.

Sophia

如何避免陷入在職場上求職的負面循環中,也就是每個工作都持續不到一年,甚至不到半年。問題可能出在履歷表,到底哪一種履歷表會被徵才方或人力資源主管們跳過或刪除?

·         2014-07-07 Web only    /Iris/科技新報

針對這篇文章,有部份網友覺得這是洗腦文,幫奴隸銀行和企業主解套,如果都往負面的方向想,那麼並沒有辦法從這些文章的內容中學習到有用的東西。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並不是在徵才方的那一邊,很多細節與知識經驗,或者是概念,並不如徵才方這裡擁有的資訊要多。

簡單地講,就是資訊不對稱,你知道關於職場方面的訊息與故事,未必比徵才方要多,你所知道的行情價格和數據,可能也無法和人力資源主管、徵才方相比擬。因此建議可以正面一點看待,也許會對一些人求職生涯有幫助。

這職場人才議題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告訴你市場上的現實,以及該怎麼樣應對或因應比較好,幫自己做好人生的規劃,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在繼續談論下去今天的主題以前,首先是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就是目前台灣社會中,相對較年輕的人,很難從目前的職場中獲得理想的薪資與生涯發展,更有很多人認為,青年都離不開台灣,面對其他市場的競爭更不容易,因此對未來更絕望。事實上,在全球主要的開發中或已開發市場,特別是後者,青年失業率與青年生涯規劃的問題,遠比過去要高出許多,這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也就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掌握了相對較多的資源,他們是富有的一代,而目前的年輕一代相對會是比較貧窮的,資源分配不均。

這也沒錯,但是討論世代差異與世代正義,並不是本文的重點,繼續探討本文主題前,不論是我們的作者與讀者,都先認知這個問題與現實,才能繼續看看目前的職場人才議題中,關於履歷表的部份該怎麼來檢討與調整自己的未來?

其次,另一個焦點是,常常換工作的人,不見得每個人都是被「弄髒了履歷表」,有的情況是一直跳槽,獲得很好的加薪機會,跳了五次後,薪資與擁有的資源已經遠超過同齡的職場工作者,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但「相對不是大多數常換工作的人」。

再來就是,不同職場與特定領域的徵才方需求,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汎用職場需求的討論下,先以一般的工作機會條件為主,後面再來探討較特殊的職場需求。

好了,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在目前的職場上,一般的工作機會條件下,哪一種履歷表會被徵才方或人力資源主管們跳過或刪除?也不是他們尋找的方向?

先複習重點:

1、老闆、主管們不是你想像中的笨蛋,能夠升上去或擁有資源的,至少一半以上有過人之處,另外那些浪費社會資源,以及亂搞的,請見不賢而內自省。

2、履歷表不被刪除,才有機會面試。有機會面試,才有機會錄取。

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的工作經驗、工作尋找偏好,可能學習到的技能,或者是碰到不好的遭遇,有經驗的HR人員都有可能從履歷表判斷出來七、八成。

4、不要假造履歷,很容易被抓包。勞健保轉出單有上一份工作投保薪資的詳細資料與投保時間多久,即便是原公司高薪低報,還是有可以參考的地方,有經驗的HR會做reference check

5、換工作要謹慎,避免從事落差很大的工作外,是否要急著換,累積經驗才換,都要三思而後行,就與戀愛類似,異性或同性伴侶,不是說換就就換的,都要經過複雜的思考比較好。

6、都是公司、主管的問題嗎?

不論是組織的問題、人的問題,甚至是商業邏輯的問題,市場正在改變的問題,許多在職場上碰到的事情都有很多複雜原因的,在做負面思考前,先想清楚可以避免踩到地雷。

7、這樣的重複的工作沒有成長性?

把別人規劃好的工作内容,會做,跟做熟,到成精。 甚至懂了爲什麽要這麽做,還能創新,這是好多個階段的循序進步。

8、主管、老闆都沒什麽能力,這樣做不就好了嗎?

當然有的人是豬頭,但很多時候,你碰到的人,他的專業經驗比你多,這是可能的,或者是他吸收到、認知到的資訊比你要多,因此他的想法與判斷會與你不同,凡事衝動前,先想一下,或者是和值得信任的人討論,不要輕率地自作主張。

9、好機會優先給誰?

想想看,聚餐或有好康的時候,你會找誰呢?

終於,來到本文主題了。究竟,人資與主管如何從多個履歷表中快速篩選呢?怎樣先把不通知面試的剔除掉?

如果人資或求職方的主管從人力銀行收到一份一般性質工作的履歷表,一個人有總計三年工作經驗,但是每個工作都不到半年,這位求職者被青睞的機率,相對要比同樣是總計三年工作經驗,但每個工作都有一年的人要低。

在職場的徵才方這段,都會比求職方更早發現到這個事實,也就是短期間內換了四、五次工作之後的人,覺得工作越來越難找。不論你是從人力銀行中找人力資源,或者是從獵人頭公司(尋找中高階主管人才、高階技術人才為主的人力資源仲介公司)的人才池塘中尋找,可以發現到,短期內換了很多工作的人,大多數中,成功找到工作的平均時間都比較長。

而且,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人,或者是短期間內常更換工作的人,在幾個月中,在人才池塘中,看到這個人資料兩次以上的機率是比一般人要高的。

中型以上的公司,人資通常每天要收到相當多的履歷表或求職需求,因此必須要有快速排序、篩選的方法,甚至是在人力銀行主動搜尋人才,或將需求委託給獵人頭公司,這對跨國企業最適合。最簡單的幾個快篩方法如下,我們之後一一說明:

1、每個工作都不到半年–刪除或略過

2、兩個工作之間,無法銜接的工作間空檔太多或太長–刪除或略過

3、幾個不同的工作間,沒有專長的延續性,換言之工作內容跳動很大–刪除或略過

4、在人力銀行網站上登錄了很久的履歷表,長時間沒有做更新–刪除或略過

5、不附上自傳或文字組織能力不流暢者–刪除或略過

6、照片的品質不佳,或者是不莊重的照片,顯示未重視自己的履歷照片。(亞洲職場比較特有的情況,附上求職者照片,但歐美比較不這麼做。)–刪除或略過

7、自行創業,因為經營團隊或市場因素退出後再復出–看創業內容與當初成敗的原因後再決定

快篩狀況一:短期間內(35),每個工作都不到幾個月或半年

通常這樣的求職者,如果不是能力很好一直被挖角或跳槽升級,就會是相對在工作技能上、運氣上,以及職場規劃上,相對較弱勢的族群。除非公司有特殊需求或指定,否則這樣的履歷表,通常不會被青睞。每個工作常短期內更換,代表可能碰到不好的主管,不好的公司,或欠佳的職場環境,但也有可能這位求職者的抗壓性相對較低、情緒起伏大、運氣較差、工作技能不扎實、人際關係處理不佳。短期間常更換工作的另一個缺點,就是工作經驗不能夠好好地累積。

因此,如果你的履歷表中,有總計五年或三年工作經驗,當中有一個到二個工作是那種工作半年而已的期間,其實也沒有關係,人資還是會有機會青睞這個履歷,畢竟碰到不好的情況、運氣差,一次或二次,還是可以接受的,人資會給予機會。但如果短期內三次、四次、五次,除非是最後到了具備相當規模或者是業界評價員工訓練不錯的公司,不然很容易被人資或徵才方忽略這樣的履歷。

快篩狀況二:2、兩個工作之間,無法銜接的工作間空檔太多或太長

這種情況也算常見,不過各有各的特殊原因。有的人是為了照顧生病在家的家人,或者是懷孕生產帶小孩,幫職場工作妻子照顧小孩而停止在職場上的生涯一段時間,或者是去海外求學,或者是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去長期旅行。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身心狀態相對較差,或剛好那個時間點真的不適合在職場上工作,運氣不好碰到壞主管或被資遣心情很差,或者是長期找不到工作的,很多情況都有。

這樣的履歷能不能受到人資的青睞,這要看機會,如果兩個工作之間的空檔長,但待過業界評價不錯的公司,對履歷還是加分的,有的人資會找來聊看看,給予復出的機會。

快篩狀況三:幾個不同的工作間,沒有專長的延續性,換言之工作內容跳動很大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目前的年輕世代比較常見,這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很多事情還沒有想清楚,或者是要嘗試看看才會知道自己的路該怎麼走,一開始走了一些冤枉路,無可厚非。但有的人就是能夠做好規劃,減少走錯路的機會,這樣的人,無疑在職場上的求職路也會比較平順。

那麼,回到主題,如果前一年做行銷,後一年做業務,第三年做企劃,儘管這三份工作都有維持至少一年,那麼這樣的履歷,人資們會想要邀請求職者來面試嗎?

答案是機率相對也比較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總計三年的工作經驗,卻不太能夠好好地累積這幾年的加總。當然,有的人會說,他的工作能力很強,已經掌握到這三種工作的訣竅與該注意的地方,是通才。

這樣的求職者,受到青睞的機率也是會有的,如果是找尋能夠掌握較多事務面貌的主管或幕僚,能夠有兩種到三種不同工作屬性的經驗,會是個加分沒錯,但前提是至少要有累積性,也就是不能只有一年這樣而已,而是確定有足夠累積的經驗。這樣問題又會回到求職者當初待過的公司,有沒有能夠好好地幫助求職者累積經驗,在市場上的實績如何。

快篩狀況四:在人力銀行網站上登錄了很久的履歷表,長時間沒有做更新

不否認,有些能力很強的人,在人力銀行上面登錄履歷,很快地就找到工作了,通常他們一刊登履歷,可能一週到兩週內就成功找到新的職場生涯,因為能力強、履歷漂亮,累積的經驗受到市場肯定。但這麼一來,如果履歷在104銀行上面刊登了很久,更新時間在一個月以上,這又代表著怎麼樣的情況呢?

對許多人資來說,這就意味著這名求職者,假設是待業中,有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沒有找到工作。如果非待業中,那情況還好一點,可能只是履歷打開,想找看看能否受到市場的肯定。

這種情況和賣房子、租房子一樣,如果一個物件的更新時間離現在的時間太久,也就是交易成功的機率較長,也比較不會被投資人、自住客或租屋者青睞,道理是類似的。

快篩狀況五:不附上自傳或文字組織能力不流暢者–刪除或略過

人力銀行的制式履歷,其實不是很好的選擇,畢竟這是為了一般職缺而設計的,並非適用於所有的產業與大部分的工作,因此,除了人力銀行登錄你的履歷表以外,選擇自己做一份pdf格式的履歷表會更好,類似歐美求職履歷的正規履歷表樣式,更能夠讓徵才方清楚知道自己的專長和學習、工作經驗。

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是自傳的附件,很多求職者的自傳都寫得很短或者是文句不通順,這樣其實也會降低求職者的履歷被青睞而被通知來面試的機率。

快篩狀況六:照片的品質不佳,或者是不莊重的照片,顯示未重視自己的履歷照片

這算是亞洲職場比較特有的情況,履歷會附上求職者照片,但歐美比較不這麼做,這樣對求職者比較公平。在東方的世界裡,面向也被視為是一種專業的知識,但不是每個人都買單。但至少,你在履歷上附上的照片,最好是整齊清潔、給人的感覺市趨正面、積極的,避免頹廢、或情緒不佳的照片出現。

同時,服裝儀容最好也做打理,顯示對求職這件事情的重視。類似戀愛求偶,你不會去放一張難看的照片就交差了事,對細節注意,徵才方其實是會注意到的。

另外,目前年輕世代,尤其是女性,會附上美美的自拍照,或乳溝照,如果你是要應徵比較需要外貌的工作,確實會提高機率,但一般的職場場合,類似這樣的照片其實不適合放在履歷表,對許多HR來說不見得是加分。

如果希望因為這樣的照片來獲得加分,要小心獲得的工作內容,以及主管的心態要留意。

快篩狀況七:自行創業,因為經營團隊或市場因素退出後再復出

這完全要看創業內容與當初成敗的原因後再決定。基本上,很多人資或企業主、高階主管,對於這樣的人才還是有肯定效應的,原因是花了一千萬、三千萬,甚至是上億元學習到的經驗,可不是一般人能夠碰得到,接觸得到的寶貴事物。但是,這也要看該創業者,創業的內容與過程如何才能夠定奪。

如果是市場的因素、投資人的因素,或者是運氣的因素,幾乎沒有人會給予負面評價,但如果是因為商業邏輯,或者是人和因素,這個別評價就有差別了,被HR考慮通知來面試的機會就小了。

賣雞排,和做手機App創業、科技公司創業,本質上的差異會有,但創業者的心理是願意冒險的,有開拓性,在一些工作職缺上,有他的優勢,能夠被徵才方青睞,但如果是一般性質的工作,人資會考慮的機率會隨之降低,除了人格特質的考量外,能否和原有企業組織文化融合、相容,也是各家公司HR會考慮的重點之一 。

(本文轉載自2013.07.15科技新報TechNews」,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See more at: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338&utm_source=dailybrief&utm_medium=direct&utm_campaign=dailybeirf#sthash.AnmvoplJ.dpuf

 

 

 

BLOG: sophiahappytw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