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修繕師傅
建中菁英設網站媒合 為藍領搭線
2012年01月10日
建中,明星高中。太多人具備著經濟強勢、社經地位高的家庭背景,也是建中人的張嘉新、Brian Fang,卻在平均線之下;一個是勞工之子,一個出身單親家庭,兩個都想翻身。
張嘉新在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後,加盟創業當老闆,最後賠光200萬元,做木工還債;Brian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以為在科技公司爆肝幾年可以賺得安身立命,但已時不我與。
70年次這兩人,前路茫茫,卻始終相信網路可帶來改變,去年,他們篩選優質房屋修繕店家、師傅,整理維修資訊,虛實整合,推出加值版黃頁「5945呼叫師傅」,滿足網路族便利生活的需求,也為數位斷層的藍領階級造橋,他們牽引的這條線,正讓自己的未來希望無限。
採訪╱潘姿吟 攝影╱康仲誠,部分照片受訪者提供
張嘉新在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後,加盟創業當老闆,最後賠光200萬元,做木工還債;Brian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以為在科技公司爆肝幾年可以賺得安身立命,但已時不我與。
70年次這兩人,前路茫茫,卻始終相信網路可帶來改變,去年,他們篩選優質房屋修繕店家、師傅,整理維修資訊,虛實整合,推出加值版黃頁「5945呼叫師傅」,滿足網路族便利生活的需求,也為數位斷層的藍領階級造橋,他們牽引的這條線,正讓自己的未來希望無限。
採訪╱潘姿吟 攝影╱康仲誠,部分照片受訪者提供
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工作沒未來、成家不敢想…70年次年輕人已經30歲,古人所言五子登科,現代人連個影子都沒有。
建中人張嘉新、Brian Fang,一個畢業於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一個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他們,各出身基層勞工家庭與單親家庭,「以為努力讀書,可以成就不平凡。」選填志願的當初,「第2類組是一時之選,大家都說要投入科技產業當工程師。」
建中人張嘉新、Brian Fang,一個畢業於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一個是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他們,各出身基層勞工家庭與單親家庭,「以為努力讀書,可以成就不平凡。」選填志願的當初,「第2類組是一時之選,大家都說要投入科技產業當工程師。」
創業失敗做木工還債
「民國86年以前出社會,或許還趕得上。」張嘉新早認清,一心想創業。他的父親張崑田是30年資歷的木工師傅、經營1家小工程行,「從小,看著爸爸以勞力養家。」這幾年,木工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過得很辛苦。
他分析:「裝潢產業想要達到一定層次,終究還是要靠木工。」因為清楚傳統師傅不太會溝通也沒什麼業務能力,「如果透過服務人員,扮演好溝通橋樑,客人開心、師傅也順心,互相不用因為溝通不良而大小聲。」他看準了市場,加盟維修連鎖。
結果,一番美意卻是兩邊為難、兩邊不討好,「客戶端、師傅都壓我。」所付出的心力與回收不成正比,「半夜電話響,心裡都會害怕。」無法從居中協調的服務拿到應得的報酬,投資了近200萬元,認賠收場。
為了還清債務,他做泥作業務、跟著爸爸做木工,「一方面,也是因為爸爸的手,操到要打類固醇,我身為男丁…」想盡孝心的兒子面對望子成龍的老父,爭執不斷, 「唯一被肯定的就是網拍PO木工師傅且成立部落格,補足流失的客源,現在,網路客佔6、7成。」
他分析:「裝潢產業想要達到一定層次,終究還是要靠木工。」因為清楚傳統師傅不太會溝通也沒什麼業務能力,「如果透過服務人員,扮演好溝通橋樑,客人開心、師傅也順心,互相不用因為溝通不良而大小聲。」他看準了市場,加盟維修連鎖。
結果,一番美意卻是兩邊為難、兩邊不討好,「客戶端、師傅都壓我。」所付出的心力與回收不成正比,「半夜電話響,心裡都會害怕。」無法從居中協調的服務拿到應得的報酬,投資了近200萬元,認賠收場。
為了還清債務,他做泥作業務、跟著爸爸做木工,「一方面,也是因為爸爸的手,操到要打類固醇,我身為男丁…」想盡孝心的兒子面對望子成龍的老父,爭執不斷, 「唯一被肯定的就是網拍PO木工師傅且成立部落格,補足流失的客源,現在,網路客佔6、7成。」
科技業薪資大不如前
Brian則是感嘆生不逢時,「以前爆肝個幾年,可以賺一些錢,現在呢?」他說,轉變是在2008年,分紅費用化、股票大減,以任職的上市公司為例:以往,入行4年的年薪加股票,至少有150萬元,現在只剩90幾萬,「操成這樣,竟然不到100萬。」
他認為,如果現在不衝,以後,說不定有人拿85萬元年薪問他要不要做,「情何以堪?」
「2005年以前創業的機會成本高,一旦失敗,別人已經在內湖買1間房子,現在就還好。」他開始注意切入的機會,「在國外網站看到1個專業達人網站。」去年初,聯絡老同學張嘉新,「成功與失敗,只差1次。」他們決定往資方靠攏。
Brian指出:「60年次以後出生的人,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都習慣先上網搜尋。」張嘉新知道:「這個產業非常封閉,沒有背景很難進入。」軟體工程師與木工師傅的加乘,絕對是優勢。
他認為,如果現在不衝,以後,說不定有人拿85萬元年薪問他要不要做,「情何以堪?」
「2005年以前創業的機會成本高,一旦失敗,別人已經在內湖買1間房子,現在就還好。」他開始注意切入的機會,「在國外網站看到1個專業達人網站。」去年初,聯絡老同學張嘉新,「成功與失敗,只差1次。」他們決定往資方靠攏。
Brian指出:「60年次以後出生的人,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都習慣先上網搜尋。」張嘉新知道:「這個產業非常封閉,沒有背景很難進入。」軟體工程師與木工師傅的加乘,絕對是優勢。
影音消弭資訊不對稱
剛開始,他們摸不著頭緒,「相信網路可為產業帶來應用與改變。」每天收集店家資料建檔,寫關於廠商的網誌,「可是,產值超低。」於是,他們開始追蹤使用者需求,「居家粉刷、抓漏、水電或木作,消費者要打好幾通電話才找到師傅,愛來不來還被狠敲一筆。」方向,開始明確。
針對消費端的困擾:找不到師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懼。
他們提供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商家的資料,讓人就近求助,再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
最後,讓價格透明化,整理出完整的裝修資訊,無論防水抓漏現場解決壁癌的方法、木工師傅如何施作活動層板、油漆工地輕隔間的批土作業,連專業的泥作師父如何利用水線、灰誌作記號來確保牆面的平整…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甚至透過影音呈現,讓人方便找尋房屋修繕好師傅。
「5945呼叫師傅」應運而生,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現在針對行動上網需求時,開發App提供隨時服務;他們的未來,終於開始成形。
針對消費端的困擾:找不到師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懼。
他們提供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商家的資料,讓人就近求助,再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
最後,讓價格透明化,整理出完整的裝修資訊,無論防水抓漏現場解決壁癌的方法、木工師傅如何施作活動層板、油漆工地輕隔間的批土作業,連專業的泥作師父如何利用水線、灰誌作記號來確保牆面的平整…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甚至透過影音呈現,讓人方便找尋房屋修繕好師傅。
「5945呼叫師傅」應運而生,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現在針對行動上網需求時,開發App提供隨時服務;他們的未來,終於開始成形。
張嘉新曾加盟卻認賠,於是跟爸爸做木工還債練就一身功。
傳統木工、水電、泥作等產業從業人員在網路時代,仍存在著數位落差。
「5945呼叫師傅」成立的初衷,讓人方便找尋房屋修繕好師傅。
致勝關鍵
滿足消費者需求
實體店面要開店才會讓人感覺有保障,網路服務不僅要讓人有信心也要想辦法深得人心,他們的方法有4種。
1、建構資料庫 透過網路、人脈、掃街等方法,蒐集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的店家資料,建構台北市最完整的店家資料庫並撰文介紹,提供user就近、迅速找到可信任的業者。
2、產業透明化 詳細整理裝修資訊、價格透明化,整合出裝修百科,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避免消費者被當肥羊當凱子。
3、嚴選好師傅 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初步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再透過商家評論制度,累積消費者評價,選出好師傅。
4、推出需求單 有些消費者連花時間找師傅都嫌麻煩,希望他們根據專業推薦師傅,因此推出需求單服務,為消費者解決麻煩。
1、建構資料庫 透過網路、人脈、掃街等方法,蒐集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2年的店家資料,建構台北市最完整的店家資料庫並撰文介紹,提供user就近、迅速找到可信任的業者。
2、產業透明化 詳細整理裝修資訊、價格透明化,整合出裝修百科,消弭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避免消費者被當肥羊當凱子。
3、嚴選好師傅 透過實地拜訪、拍攝工地現場與作品,初步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再透過商家評論制度,累積消費者評價,選出好師傅。
4、推出需求單 有些消費者連花時間找師傅都嫌麻煩,希望他們根據專業推薦師傅,因此推出需求單服務,為消費者解決麻煩。
產業的垂直整合
陸續納入優秀室內設計師資訊,以及成立裝修商城,提供房屋修繕完整需求。
因應趨勢推APP
智慧型手機當道,行動網路趨勢不容小覷,提供App搜尋可提升能見度。
團體作戰求發展
參加創投公司AppWorks招募團隊的育成計劃,藉由同性質團體間的互動,交換意見、汲取經驗、資源共享外,有曝光機會也能共同參加。
父親看法
盡量支持 不樂見步後塵
張崑田 52歲 木工師傅 經營工程行
做木工很辛苦,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走跟我一樣的路,尤其他那麼會唸書,雖然現在木工這行還算蠻吃香,最好還是走出自己一條路比較好。我知道現在時代不同,也知道很多生意都從網路來,可是,現代人精打細算,很多小工程根本沒利潤,只能當作做服務,從這點來看,我還是不太看好網路生意;不過,年輕人闖一闖是對的,我盡量支持,畢竟,兒子都是為了往後的生活而努力。
做木工很辛苦,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走跟我一樣的路,尤其他那麼會唸書,雖然現在木工這行還算蠻吃香,最好還是走出自己一條路比較好。我知道現在時代不同,也知道很多生意都從網路來,可是,現代人精打細算,很多小工程根本沒利潤,只能當作做服務,從這點來看,我還是不太看好網路生意;不過,年輕人闖一闖是對的,我盡量支持,畢竟,兒子都是為了往後的生活而努力。
客戶意見
服務仔細 讓人放心
Phini 經理
其實,我只是想要換個燈泡,但是這種小事,對女生來說還是有難度,更加不知道要去哪買燈泡,尤其是比較特殊的燈泡。我在「呼叫師傅」填需求單後,馬上就收到回傳簡訊,表示馬上尋找合適人選,等到師傅上門後,他不只幫我換燈泡,還順便檢查燈座的牢固性,處理很細心、感覺很負責,讓我很放心。
其實,我只是想要換個燈泡,但是這種小事,對女生來說還是有難度,更加不知道要去哪買燈泡,尤其是比較特殊的燈泡。我在「呼叫師傅」填需求單後,馬上就收到回傳簡訊,表示馬上尋找合適人選,等到師傅上門後,他不只幫我換燈泡,還順便檢查燈座的牢固性,處理很細心、感覺很負責,讓我很放心。
今日達人
滿足市場 才能獲利
林之晨 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張嘉新與Brian是第1屆AppWorks育成計劃召募團隊,張嘉新是木工師傅,自己還創過業,所以,很清楚業界狀況也知道市場的需求,Brian是工程師,寫軟體不是問題。
我跟他們說過要有個架構去追蹤你的努力是否市場要的,要把本來的黃頁變成生意,必須讓市場決定你OK不OK,他們很努力,進步速度非常快,也逐漸找到好的商業模式。
張嘉新與Brian是第1屆AppWorks育成計劃召募團隊,張嘉新是木工師傅,自己還創過業,所以,很清楚業界狀況也知道市場的需求,Brian是工程師,寫軟體不是問題。
我跟他們說過要有個架構去追蹤你的努力是否市場要的,要把本來的黃頁變成生意,必須讓市場決定你OK不OK,他們很努力,進步速度非常快,也逐漸找到好的商業模式。
Brian、張嘉新小檔案
★Brian Fang年齡:1981年出生,30歲
學歷:建中、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
經歷:上市公司影音軟體工程師4年;2010年與張嘉新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張嘉新
年齡:1981年出生,30歲
學歷:建中、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經歷:家中經營木工30年,本身也是個木工師傅,對產業實際狀況有深度的了解;2010年與Brian Fang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學歷:建中、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
經歷:上市公司影音軟體工程師4年;2010年與張嘉新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張嘉新
年齡:1981年出生,30歲
學歷:建中、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經歷:家中經營木工30年,本身也是個木工師傅,對產業實際狀況有深度的了解;2010年與Brian Fang創辦「5945呼叫師傅」,隔年,Anderson、Nick、Sapp加入團隊。
店家資料
營收概況
創業成本:200萬元(主要為設備投資)月營業額:70萬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