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

機器人軍團是勞工問題的解決之道嗎?

上網時間: 20121119  打印版  發送查詢   訂閱  字型大小:  

關鍵字:機器人  勞工  製造業  供應鏈  競爭力 

 

對於富士康電子公司(Foxconn Electronics Inc.)將以機器人全面取代中國工人的新聞,媒體以及產業有好幾種不同的解讀方式。

 

首先是公認最諷刺的觀點:機器人不會抱怨工作環境不佳,也不會鬧自殺。或許所有有關剝削勞工的負面形象與新聞也將隨之而去。

另一種較中肯的看法是:富士康將可為全球製造業帶來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中國的最大的競爭優勢是勞動力成本低,那麼在機器人全面取代勞工後,中國還剩些什麼呢?

當然,中國還有其他的優勢:龐大的製造設施基地、既有的供應鏈網路,以及約十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但如果世界最大的合約製造商打算引進機器人,你可以想像其它的製造商也將會跟進。為了保持競爭力,小型EMS公司必須符合成本。

 

對於真的真的很想將製造業外移至海外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只要讓機器人開始工作,就不必再擔心勞動成本了。然而,這樣做並不能增加工作機會。我們一直聽到如何使製造業回流的種種討論,其背後的真正用意不就是為了要增加工作機會嗎?

至少在美國,增加就業機會才是關鍵。不過,最近一個電視節目強調美國製造業合格工人短缺的問題。這種觀點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在失業率持續攀升的情況下,怎麼還會有工作斷層的問題?

首先,美國製造業的確還存在許多工作機會--Alcoa Inc.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這家公司還面對找不到所需人才的問題。近來,入門級的製造業工作必須懂得三角學以及高精確設備的校準等技能。而現有的求職人員不是條件太好(Alcoa並不需要電子工程師)就是資格不符。製造業員工最好至少要有社區大學或機械工程學位的背景。

此外,無法滿足就業需求的大學教育體系也是問題之一。還有,培訓員工的成本又是另一個問題。當然還有來自中國的競爭威脅。如果工作環境動盪不安的問題解決了,就真的能夠取得進展嗎?事實上,真正的問題還出在一個容忍侵犯人權的環境。同樣地,如果移除了人為的因素,是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認為未來在這方面將會取得進展,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瞭解到,在他們的國家以外還有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西方公司在中國生產產品,他們所製造的產品也為當地人民打開通往世界其它地方的一扇窗。中國無法獨立於經濟真空下。但很諷刺的,因應工人動亂的問題以及虐待工人的指控,最快的解決方案之一就是擺脫掉這些工人?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Foxconn's Solution to Labor Unrestby Barbara Jorgensen, EBN Community Editor)

 

沒有留言: